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搜索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今日吃瓜
海外吃瓜
校园
搞笑
网红明星
社会
手机版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圈子
用户
好友
道具
勋章
分享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热点吃瓜
›
网红明星
›
“退圈文学刷屏”:偶像经济“崩塌”背后的产业失血?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退圈文学刷屏”:偶像经济“崩塌”背后的产业失血?
[ 复制链接 ]
娱乐独角兽
7 天前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 吴玖玖
编辑| 赤木瓶子
2025年的春天,内娱圈
接连上演“退场仪式”
:金子涵清空微博、利路修“准时下班”……退圈声明一次次引爆社交平台,这些看似个体的选择,实则折射出文娱产业高速运转下的深层隐痛。
4月15日,杜华对于王怡人6年零工资的回应引发网友热议。金子涵作为乐华前爱豆,从选秀“意难平”到女团C位,再到仓促跨界短剧市场,其职业路径的碎片化,折射出行业产能过剩与资源错配的双重困境。近年来,
爱豆批量产出与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大量中腰部艺人陷入“出道即巅峰”的窘境
。当打歌舞台稀缺、商业变现渠道狭窄时,“跨界”从主动转型沦为生存刚需,但缺乏系统培养的艺人往往在表演、综艺等多赛道中疲于奔命。
表面看,退圈是艺人个体的主动抉择,但回溯其轨迹,共性困境清晰可见。
以金子涵为例,从选秀“意难平”到女团C位,再到仓促跨界短剧市场,其职业路径的碎片化,折射出行业产能过剩与资源错配的双重困境。近年来,
爱豆批量产出与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大量中腰部艺人陷入“出道即巅峰”的窘境
。当打歌舞台稀缺、商业变现渠道狭窄时,“跨界”从主动转型沦为生存刚需,但缺乏系统培养的艺人往往在表演、综艺等多赛道中疲于奔命。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对“多栖发展”的推崇已异化为资源紧缩下的被动策略。
艺人被迫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内卷”,而高强度消耗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进一步加速了职业生命周期的萎缩。
当流水线造星难以为继,如何重建艺人成长路径与行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在市场紧缩之下,行业能否找到解法?
退圈热搜屠榜这届艺人为何集体“跑路”?
4月8日,金子涵在社交媒体发布退圈声明,正式告别演艺事业。她在文中表示“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言语间透露出对行业与粉丝的感谢,却也隐含了去意已决的淡然。乐华娱乐创始人杜华迅速转发回应,以官方姿态送上祝福,但这一看似体面的“告别仪式”背后,实则早有预兆。
回溯至4月3日,她的微博账号突然清空,这一反常举动迅速引发猜测。更早的线索可追溯至去年8月,其工作室账号停更前的最后一条动态,是一句耐人寻味的手写体:“舞台灯光太刺眼时,或许该看看月亮。”
无独有偶,今年还有另一位选秀艺人利路修退圈。与金子涵的突然离场不同,这或许是内娱史上最“意料之中”的告别——以“不想营业”出圈的他,早在2024年12月20日就明确预告了退圈时间——2025年4月1日,并郑重声明“30岁是人生转折点,需为自我成长腾出时间”,甚至特意强调“这绝非愚人节玩笑”。
此后,他始终以高度一致的姿态推进这一计划:今年3月16日,他在亚洲电影大奖红毯上身着黑色暗纹西装亮相,面对媒体时直言“这是最后一次走红毯”,再次强化退圈决心。最终在4月1日,他通过修改所有社交账号简介为“退圈了”,并转发退圈采访视频配文“我终于彻底从娱乐圈下班了”,完成了这场早有预告的行业谢幕。
深知自家爱豆“热衷下班”的特质,大部分粉丝都表示理解和祝福。利路修超话中涌现出大量 “下班文学” 二创,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来纪念他的退圈。利路修工作室 “诸君入海,所遇皆喜;一切尽意,明媚灿烂”的回应,被大众称赞为 “诗意离职教科书”。
超话#金子涵退圈#阅读量3小时破亿,#利路修正式退圈#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此前徐正溪宣布退圈也屡登热搜引发网友的“回忆杀”。这些看似孤立的艺人退圈事件,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如此大的舆论热度?其实这背后
并非仅仅是粉丝的情感宣泄,更是一场大众集体记忆的留念与缅怀
。
金子涵、利路修通过选秀舞台积累了大量粉丝,其人设与选秀时代的观众记忆深度绑定。在那个选秀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观众们通过打投、互动等方式,与他们共同创造了一段回忆。而徐正溪凭借古装和爱豆剧角色塑造了独特的荧幕记忆,剧集观众的追更,
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些文化符号充值情感价值
。当这种“记忆存档”突然中断,大众的失落感便转化为舆论场的激烈讨论。
艺人退圈事件屡屡引发舆论热议,表面看是个体选择,
实则折射出文娱产业的问题——在资本驱动的“快餐式造星”模式下,艺人被快速推向市场,却因高强度消耗而面临身心健康透支、职业规划缺失等问题
。舆论的聚焦不仅是对个体的惋惜,更是对行业生态的集体反思。
艺人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强度远超常人。频繁的熬夜、不规律的作息、连轴转的通告,长期积累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此前乐华 CEO 杜华在团综《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直播中,宣布金子涵因身体原因退出节目录制及后续团体活动和专辑录制。据悉,金子涵一度因高强度工作暴瘦至不足100斤,健康状况亮起红灯。更极端的案例是演员陈键锋,2018年因被确诊脑血管遗传病而被迫退圈,健康问题直接切断了职业生涯。
艺人所承受的压力远不止生理层面。持续的高曝光度、舆论审视,以及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使得心理健康的隐形成本同样不容忽视。金子涵在退圈前长期遭受关于身材管理、体重等负面评价,这些外界压力无疑加剧了她的心理负担。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演员高泰宇身上——今年3月,他在退圈长文中坦言:“娱乐圈的聚光灯晃得人发晕。”尽管近年来收到不少剧组邀约,但他最终选择婉拒,原因在于行业的高强度工作、舆论压力及角色束缚,让他逐渐丧失了对表演的热情。
今年退圈艺人之列中,李明德的名字也赫然在列。此前,他掀起的舆论风暴,让娱乐圈的“后台逻辑”第一次如此赤裸地暴露于公众眼前。从最初双方围绕合约、职业规范的公开对峙,到舆论场中“艺人特权”“剧组管理混乱”等议题的持续发酵。公众看到的不再是单一事件的对错,而是
行业生态的问题
。
那么,透过金子涵及其背后的内娱退圈潮,什么行业问题又浮出水面了呢?
爱豆产业生态失衡缩影批量产出与市场消化困境
金子涵的退圈是国内爱豆行业人才生态失衡的一个缩影。在练习生批量产出、但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的背景下,这类“优质但非顶尖”的爱豆难逃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爱豆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线上,金子涵是接近“优秀答卷”的模板之一。2020年《青春有你第二季》中,她凭借优越的外形条件、扎实的舞蹈功底,以及极具记忆点的"笨蛋美人"反差萌特质,精准击中了爱豆市场的审美点。“意难平”的选秀历程,更让她在赛后持续保有话题热度。按照爱豆产业的评价维度——业务能力、人设运营、粉丝黏性等指标来看,这理应是一个成功案例。
正因如此,当乐华娱乐推出新女团NAME时,作为团队中唯一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成员,金子涵被理所当然地推向C位,承担起引流重任。然而,此时的国内爱豆团体市场已进入高度饱和阶段:头部女团THE9、硬糖少女303占据主流视野,新晋团体又不断涌入赛道,使得中腰部组合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从运营实践来看,NAME组合的资源投入与市场表现呈现明显落差。自2021年12月出道至今,该组合仅发行了4首单曲(《Say My Name》《Amazing》《Red Shoes》《ON PLAY》),且始终未推出完整专辑。相较于同期团体系统化的音乐产出,这种碎片化的内容供给难以维持粉丝黏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
产业生态的失衡,当行业持续以工业化流水线模式批量产出爱豆,却缺乏相应的内容出口和商业场景进行消化时,产能过剩便成为必然结果
。2020年至今国内出道的爱豆团体超过30组,而同期能够提供稳定曝光机会的打歌节目仅有《朝阳打歌中心》等两到三档。即使如金子涵坐拥初始流量,在缺乏持续作品曝光和商业变现渠道的产业环境下,其职业生命周期仍被急剧压缩。
面对有限的打歌机会和微薄的盈利空间,过剩的爱豆人才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从国内市场现状来看,爱豆转型主要集中于歌手和演员两条路径,其中向演员方向的输送量远超前者,这一情况与金子涵的转型轨迹高度吻合。
出道不到7个月,金子涵就被送往参加《我就是演员3》节目,而此前她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表演培训。在节目中,她和金莎演绎《三十而已》中顾佳和林有有谈判的片段,展现出全程面瘫、机械背词、情绪毫无变化等问题。面对评委点评,她还直问 “就应该是要哭吗”,可见其对角色情绪理解不到位。多位评委早早灭灯,郝蕾更是直接建议她回去唱跳。
随着短剧市场的兴起,金子涵相继参演了《贵女》《恋爱猎人》等作品,但其表演仍被观众评价为“AI换脸都比她有灵魂”。
从表演体系来看,爱豆表演强调标准化与一致性,要求动作精准、表情管理到位,核心是为舞台效果服务;而演员表演则需要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追求真实自然的个性化表达。例如在表情管理方面,爱豆表情以“美”为第一要义,而演员表情必须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需要,追求的是“真”的艺术表达。
实际上,金子涵的困境代表了整个偶像行业的转型挑战。即使是范丞丞、杨超越、吴宣仪、程潇等拥有更多资源和粉丝基础的头部偶像,在转型演员时也都遭遇过演技质疑。偶像培养体系强调的重复训练,可以在唱跳领域实现从F班到B班的快速提升,但表演艺术所需的理解力、观察力和艺术感悟力,则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和更系统的培养。这种成长模式的本质差异,使得偶像转型演员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职业阵痛。
”艺人被迫“多栖”流量饥渴如何破局?
金子涵从唱跳到综艺到长剧再到短剧的“身份跳跃”,实则是行业“僧多粥少”困境下的普遍现象。“跨界”曾是艺人拓宽影响力的主动策略,目前却成了行业资源紧缩下的被动选择。无论是选秀爱豆、影视演员,还是综艺艺人,都在
被迫进入更广泛的赛道,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
。
艺人的职业路径正在“碎片化”重组。以热门长剧演员为例,近期赵露思、任嘉伦、张晚意、张新成等纷纷跨界参与音乐节,为自身职业拓展更多可能性。赵露思在《珠帘玉幕》发布会上也曾提到,自己在进组前有六七个月无戏可拍,甚至在谈及这段经历时几欲落泪。
与此同时,中老年演员群体也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刘晓庆、李若彤等资深演员在面对市场机会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纷纷投身短剧拍摄市场,以适应新的行业趋势。而任重、迟帅、朱泳腾等二三线演员则利用自身的有限知名度,积极尝试带货等新兴业务,以拓展收入来源。此外,何晟铭、舒畅等演员在重返演艺赛道时,也主要从短剧入手。一方面,短剧的制作门槛相对较低,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另一方面,长剧市场的竞争激烈,机会相对稀缺,使得短剧成为他们重新积累人气和资源的重要平台。
然而,跨界并非万能解药。音乐节、综艺、直播等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且不同赛道的商业逻辑和受众群体存在显著差异。
跨界或许能短暂吸引话题,但若缺乏持续的内容输出和专业能力支撑,最终仍可能陷入“无效曝光”的困境。
《乘风2025》选手名单公布时候,吴宣仪、宋妍霏等95后面孔引发选手年龄“向下突破”的争议。许多人质疑,为何如此年轻的艺人会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吴宣仪、宋妍霏等艺人确实是节目中稀缺的“专业选手”,市场上确实难以找到更合适的舞台型艺人。她们的专业素养和舞台表现力,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满足了观众对于高质量舞台表演的期待,从而反哺目前她们更为专注的演员事业。当行业无法为艺人提供垂直赛道的发展空间时,“多栖”不再是一种加分项,而是艺人生存的刚需。
每个退圈声明背后,都是个体与庞大产业体系的无声对话。
当金子涵选择"看看月亮",利路修坚持"为人生下班",这些充满个人意志的选择恰恰打破了娱乐圈的既定剧本。当造星流水线持续高速运转,如何为从业者铺设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如何在商业价值之外守护艺术初心?这场集体谢幕引发的讨论,或许正是重建行业生态的重要契机。
感谢51吃瓜网友投稿来源
0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点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娱乐独角兽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提问
+关注
发布新话题
广告合作
广告赞助
Ruby 镜像
RubyGems 镜像
Rails 视频教程
Rails Guides 中文版
Ruby on Rails 教程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