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行走丨姑苏台

缮昙 2025-3-5 13:26:36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webp


【1】
吴王阖闾说,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伍子胥回答说,“夫差信以爱人,端于守节,敦于礼仪,父死子代,经在明文,不复疑也。“
伍子胥和夫差的这段对话,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对夫差的印象?在后人眼里,夫差是一个好大喜功、沉溺酒色、荒废国政的亡国之君,亡国之君是无话可说了,正因为是亡国之君,后世的口水也就多了起来,可能是吴越战争太富有戏剧性,后人一激动,手下笔走龙蛇,舞台剧的色彩越来越浓重,好看是好看了,只是也落了俗套。
夫差的罪状之一,就是大兴土木,建楼台馆舍,尤其是姑苏台。姑苏台原本是阖闾时代开建的,《史记•吴世家》说:“阖闾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有史书解释,阖闾建的是烽火高台,是用来观察、预防外来之敌的,到了夫差手里,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饰以铜钩玉槛,奢华之极。
以结果为导向的历史观,让亡国的夫差只好自认倒霉,历史这东西,它的教育功能往往是覆盖性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夫差亡国,成了“以人为鉴”的负面案例,即便放在当下,也还是如此。
后人除了受教育,也喜欢看热闹。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就没那么用心了,姑苏台到底在哪里,现在也没人说得清楚了。有人说在太湖;也有人说在横山。太湖说,实难取信于人,横山说一直是主流。《隋书。十道志》说:“山四面皆横,故名横山。”四面皆横,每一横都有自己的名字,东北那一横,叫上方山,西北那一横,叫姑苏山,姑苏山,又名紫石山,姑胥山、姑余山,今人也称胥台山。《吴郡志》云:“古台在其上。”
还有一种说法,姑苏台在灵岩山,查《灵岩山志》,灵岩山别名有四:砚石山,石鼓山,石城山,象山。似乎只与石头有关。如今的灵岩山上,倒是有一座姑苏台的,它在一个突前的小山头上,高不足百米,下面有通衢大道,叫孙武路,这似乎在提醒我们,与孙武相遇,可以在兵书里,也可以在这条路上。
来姑苏台的人不多,它掩映在树林之间,走近看时,还挂有一块“危房”的牌子,不要以为它老得不行了,这是一个现代建筑,二层,下面是台,上面是阁。台上铺满了花纲石;阁,还是木结构,斗拱飞檐,只是略显陈旧。登上二楼,大门紧闭,朱红的立柱,油漆都卷起来,脱皮了,墙上柱上刻满了游客的各种留言,幸亏这里不是热门,否则有损苏州形象。
历史记载,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换算下来,高681米,宽181.米,这是何等辉煌,放在当下,也是个大工程,史学家虚虚实实,弄不好是一种情绪表达。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始成,二代吴王的心血,不折不扣的国家工程,听说当年建设楼台时所用的木头,把胥江都堵塞了,“木塞于渎”,故称木渎。古代把直接入海的江,称为渎,春秋时期的胥江,往东不远就是大海了。
有人揣度,阖闾伐楚时,见到楚王的章华台,羡慕不已,回来就在横山上造起了姑苏台,“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章华台完全是一座休闲娱乐的楼台,奢华无比,按此等说法,阖闾也要被拉下水了。《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胥门 外有九曲路,阖闾 造以游 姑胥之台,以望太湖。”阖闾时期的楼台,主要是望太湖,好象不是享受人间春色的。
姑苏台可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这是必须的啊,横山主峰高才294米,吴王阖闾经常登临此台,察看太湖对岸的越国动向,忧心忡忡。 不管是阖闾时代,还是夫差时代,姑苏台的军事功能,从没有改变过,夫差在太湖之上造艅艎,建舟师,与姑苏台遥相呼应,后来越国偷袭吴都,“焚毁姑苏台,尽获吴国大舟”。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吴国一直很努力上进,从野蛮走向礼乐,从边缘走向中心,融入华夏,始终是主旋律。到了阖闾时代,吴国已挤身于“尊王攘夷”的大旗之下,成为周王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当然,过程是惨烈的,吴国的先王莫不是冲锋在前,“君王死社稷“的情况比比皆是,诸樊死于吴楚战争、余祭死于吴越战争,包括阖闾也死于吴越的槜李之战。夫差继位时,吴国的形势并不乐观,一败于秦国救楚,二败于越国。夫差的复仇故事,一点也不逊色于后来的越王勾践。《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君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
先王之仇不敢忘。除了报越国的一戟之仇,夫差也肩负着“北上”的历史使命。夫差除了扩建姑苏台,还开挖了邗沟,打通了长江、淮河水系,再由泗水,直抵中原。夫差是吴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代君王,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国,与晋国黄池会盟,迫使中原大国,承认吴国霸主地位,这些都是吴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成为霸主之后,夫差的面子里子都有了,一时风光无俩,历史也只好允许他稍稍膨胀一下。兴修楼台馆舍,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越绝书》说:“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砚石山,即灵岩山。 
吴人呼美女为娃,从字面上来看,馆娃宫就与女色挂上了钩。《吴郡志.古迹》载:“吴王春夏游姑苏台,秋冬游馆娃宫。”这个让后人艳羡的馆娃宫,又给夫差增加了又一宗罪,生活奢靡,沉溺女色。
自古到今,要整倒一个人,靠的就是两件事,一是财,一是色,不是经济问题,就是生活作风问题,夫差除了大兴土木,在女人身上一定也是要有问题的。
2.webp


【2】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西施,是夫差故事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史书上对于西施的记载,源于《吴越春秋》,而之前的《国语》、《左传》,均未有提及。吴宫女子千千万,这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首席美女,成为了吴越恩怨的主角之一。
馆娃宫,我倒是认认真真地去寻过一回,灵岩山看上去不高,但上山也不算轻松,青砖铺的台阶,坡陡,很考验体力,中途有几处转折,转角有“笑迎亭“、”落红亭“、”继庐亭“等,供游人息脚,不知道当年一帮女娃们是怎么上去的,左搀右扶,也会落得个花枝乱颤吧?现在路上游人也很多,大都背着香袋,他们都是去灵岩寺烧香的,很少有人知道了吧?那座庄严肃穆的寺院,原来就是吴王的馆娃宫,“灵岩有古寺,人道馆娃宫。
3.webp



馆娃宫遗址,在灵岩寺的西侧,我进去时,听见一个僧人在跟一位女施主介绍馆娃宫,神态安详,言语间风清云淡,在出家人眼里,馆娃宫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一段香艳往事,皈依在佛门清修之地,晨钟暮鼓,犹如归途。
寺院西侧的山谷平地,现在有洗月池、吴王井、琴台,范围不大,这些东西多半和西施传说有关,在后人眼里,馆娃宫是吴王专门为西施所建, “铜沟玉槛,宫之楹榱,皆珠玉饰之”。宫殿越奢侈,夫差和西施的罪孽就越深重,好象民脂民膏,都用在了这里。
也有为西施说好话的,”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的这首诗,只突出了夫差的无道,说吴王误国,未必怪得到西施身上。罗隐说得更直白了:“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不管是史籍,还是野史,西施的作用,肯定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一个越女,能获得吴王的宠爱,已经是一件幸事。不管后人怎么演义,也没有发现西施有什么误国的言行,也没有对那个脾气很大的伍相国,吹什么枕边风之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吴王夫差,一个志在争霸的王,一定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吴国经过几代人的“中国化”,在周礼的影响下,都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蜕变,伍子胥说夫差“信以爱人、端于守节,敦于礼仪”,绝非溢美之词,作为吴国储君,青年夫差必须做得足够好,才能赢得朝堂上下的一致好评。
一九七八年,河南省固始县侯谷堆遗址出土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墓葬,该墓葬时代为战国时代。该墓室中有许多陪葬品,其中有通鼎,有编钟,有漆器,有玉器,其中的青铜蓝的铭文,“有殷天已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夫人季子媵簧。”
陵寝的主人,为宋国国君的姐姐,勾吴夫人季子。
又,《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吴王阖闾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番音潘,楚邑名,是当时的一个小国,遗址就在固始县境内。
也就是说,季子是夫差的夫人,在随夫征战潘国时,病亡,夫差无法将爱妻带回吴国下葬,迫不得已只能把她葬在于异国他乡,遗址里有通鼎、编钟、漆器、玉器,还有一件季子生前的生活用品:一架三乘肩與。 
为了表示对爱妻的补偿,夫差在爱妻的墓葬中陪葬了很多潘国的青铜器,颇有僭越之嫌,墓葬的高规格,体现了夫差对爱妻的深情厚义,西施是否真的存在,尚在争论,我们还不如来想象一下,夫差与季子这对年青夫妇的爱情故事,一个随夫出征的贵族女子,如果不是百般恩爱,又如何去经历战争的百般苦难,这情形有点像项羽与虞姬,勇士加美女,这样的绝配,夫差与季子也不惶多让。
4.webp


【3】
勾吴夫人病亡在了伐楚的战场上,勇士夫差没有停止在征伐的路上,这个勇悍的吴国公子,在继承吴王之位后,很快就灭亡了越国,让越王勾践臣服于阙下。
如果说夫差和季子的感情,只是青春时期的轰轰烈烈,到了夫差继位吴王后,会不会变得纵情声色,贪婪无度呢?尤其是败越后,越国献上的无数美女,也许有西施,郑旦这样倾国倾城的美女,《越绝书》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
帝王沉溺于温柔乡的,比比皆是,而夫差好象没这种福气,从继位,灭越,败齐,黄池称霸,再到亡国,一共只有短短的二十二年时间,他几乎都是在外交和战争中度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算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王。
后宫三千,除了越女,也许还有楚女、徐女、齐女......夫差独宠西施,也无不可,但认定西施有亡吴之心,是红颜祸水,未免太牵强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夫差的审美情趣吧,他会对什么样的女人感兴趣呢?
《烈女传》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贞姬者,楚白公胜之妻也。白公死,其妻纺绩不嫁。吴王闻其美且有行,使大夫持金百镒、白璧一双以聘焉,以辎軿三十乘迎之,将以为夫人......”
夫差闻其美,且有行。一个王,喜欢美色,无可厚非,看重德行,就让人刮目相看了。然后呢,这个女人还没同意,夫差也没有强行收纳,而封其为“贞姬”。始于爱幕,止于礼,完全是君子所为,这样的一个夫差,怎么会为了一个越女,沉湎酒色而荒废国政呢? 
“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须亡国殢西施。“作为王,如花美眷何其多,夫差的一生中,除了早逝的季子,其他人鲜有记载,如果真要把西施、郑旦算上,那也不过是普通的后宫女眷而已,后世有好事者,不断抬高西施在后宫中的地位,来适配夫差的不务正业,事实上,各种版本的史籍记载中,除了唱歌,跳舞,未闻西施有其他的恶性事件......与历史上乌云密布的宫斗比起来,夫差的后宫算得上风平浪静。
5.webp



1995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意外地发现一件造型精美的文物。器皿之上12个字的铭文: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这是夫差为“女子”所作。这位馆长兴奋地以为,这可能是夫差为西施所作的器物,但上面没有人名,又不得不成为了又一桩历史悬案。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器皿,也反映出夫差“信而爱人”的道德品质,与荒淫无道的说法,实在是相去甚远。
6.webp


【4】
从会稽之围,到吴国覆亡。经历代传记、诗歌、戏曲的扭曲、夸张、戏说,吴王夫差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夫差的问题,其实是吴国的问题。为摆脱蛮夷形象,吴国进行了深度的自我革命,老百姓不再断发纹身,和周人一样编髻,穿华夏服饰,然后习礼。 
“弧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于乎哉,礼也!“
自吴王寿梦朝周归来,”周礼“被奉为圭臬,世代奉行,尽管夫差身上还保有吴人蛮勇好战的习性,但“以礼治国”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阖闾嫌弃夫差“愚而不仁”,不仁,说明夫差身上好战的野性未眠,而一个愚字,则反应了夫差的“中国化”程度,这个愚,不是蠢的意思,而是指对周礼的无条件遵守,在这方面,历代吴王只会一代比一代愚,直到和鲁国一样,成为愚的典范。
 “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远离中原的越国,就不讲究了,对越人来说,“有功”才是硬道理。槜李之战,越人遣死囚于阵前自杀,诈而胜之;公元前482年,吴人北上会盟,又值吴国灾荒,越人遣水路二军,施以偷袭。同样是复仇,夫差放在朝堂,勾践则躲在草棚,除了性格不同,两个国家的禀赋已然不同。
勾践的存国,完全是沾了“灭国不绝祀”的光。 有人说,夫差杀了勾践,就不会有后来的覆亡,这是用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在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在军事领域和道德领域取得个人声望和国家荣誉,是争霸,是争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而不是灭国,把另一方诸侯诛杀殆尽,毁其宗庙,这不符合当时的礼制,如此恶行,“端于守礼”的夫差,是绝对不会做的。
7.webp



夫差一生南征北战,少有败绩,一次失败,便是亡国,在越人团团围困下,夫差没有和勾践一样苟且,而是选择了自刎。
夫差几乎就是项羽的前世?两代霸王,都以勇力征服过无数对手,创下过赫赫功业,结果都是一战覆亡。项羽向旧部大呼,拿我的人头去请功吧,而夫差则要求在他死时,用头巾覆盖其脸面,直言无颜再见先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羞耻之心,唯一不同的是,项羽成了失败的英雄,夫差则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
也许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能只以道德的方式去评价。不择手段、不遵守规则的人获得了胜利,胜利者又掌握了话语权。项羽和夫差,也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蛮勇而又些残暴,似乎还有骄傲,这让后人在评价时,有了更多的口舌空间。
对夫差的口诛笔伐,最终又落到了西施身上,一个亦真亦幻的女人,西施承担了太多的口水,西施的结局,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有被沉湖的,也有和范蠡双宿双飞的,五花八门的说法,不过都是后人的种种猜测和意淫罢了。
姑苏台被越人一把火烧了,隋唐时,台基尚存,到了北宋,苏州学者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昔太史公尝云:‘登姑苏,望五湖’。今人殆莫知其处,尝欲披草莱以访之,未能也。”——现在,啥也没有了。
馆娃宫呢,也只剩下了一个水池,一口水井…..往事如烟,曾经的孽海情天,都已化作了苍狗白云,唯有灵岩寺的钟声日复一日,清澈而悠长......关联阅读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缮昙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