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早产儿生后早期胃肠道发育不成熟,需要肠外营养(PN)以满足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需求。而长时间PN,尤其是全肠外营养(TPN)会导致严重的PN相关并发症。肠内喂养符合生理要求,且具有非营养作用。早产儿尤其是极早产儿(VPI)/超早产儿(EPI)最优化的营养支持是肠内营养优先,且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风险。为规范管理早产儿场内营养,专家组制定了《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以下简称本共识),现将本共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早产儿肠内营养目标
能量和蛋白质
推荐意见1:早产儿肠内营养能量摄入应达到每日115~140kcal/kg;在保证蛋白和其他营养素摄入充足的情况下,最高不超过每日160kcal/kg(A1)。
推荐意见2:早产儿肠内营养蛋白质摄入应达到每日3.5~4.0g/kg,生长缓慢的早产儿,最高可达每日4.5g/kg,蛋白能量比为2.8~3.6g/100 kcal,以达线性生长目标(B1)。
全肠内喂养量应达到多少?
推荐意见3:早产儿全肠内喂养量为每日150~180mL/kg,且持续48h以上。需评估个体差异及实际营养需求,最低不少于每日135mL/kg(B2)。
过渡期的肠内营养
开奶的要求与禁忌推荐意见4:生后24h 内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生后2~4d可进行微量肠内喂养(B1)。推荐意见5:先天胃肠道畸形或肠梗阻时须禁食(GPS)。
肠内营养乳品的选择推荐意见6:亲母母乳是早产儿肠内营养的首选;VPI或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没有或不能得到足够的亲母母乳时,可选择捐赠人乳进行肠内营养(A1)。推荐意见7:在亲母母乳和捐赠人乳均不可获得时可选用配方奶粉喂养,VLBWI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肠内营养(B1)。
稳定生长期的肠内营养1.如何为早产儿选择喂养实施方案?
推荐意见8:对胎龄≤32周的早产儿,推荐经胃管间断喂养方式;胎龄33~34周的早产儿,推荐启动经口喂养(A1)。
推荐意见9:推荐早产儿肠内喂养间隔时间为2~3 h(B2)。
2.早产儿肠内营养时如何增加喂养量?
推荐意见10:对VLBWI且无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推荐在生后2~4 d后开始增加喂养量(A1)。
推荐意见 11:对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推荐每日20~30 mL/kg的速度增加喂养量(A2)。
推荐意见 12:使用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或早期添加牛乳来源的母乳强化剂(HMF)时(母乳喂养量每日50~80 mL/kg),推荐以每日不高于 20 mL/kg 的速度增加喂养量(GPS)。
肠内特殊营养的补充
如何精准使用HMF?推荐意见13:需使用HMF的早产儿在标准强化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强化方案,以满足早产儿个体化的营养需求,支持早产儿的体格生长(A2)。
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什么时候开始补充?其推荐摄入量是多少?推荐意见14:出生早期且喂养耐受良好即可给予口服补充维生素A(VitA),总摄入量为每日1333~3300 IU/kg (视黄醇酯每日400~1000 μg/kg)(B2)。推荐意见15: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婴儿,出生早期(生后1周)且喂养耐受良好即可给予维生素D(VitD)400~1000 IU/d(10~25μg/d),3个月后改为400IU/d(10μg/d)(B2)。
微量元素铁何时开始补充?其推荐剂量是多少?补充多长时间?推荐意见16: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良好者,2周龄开始可口服补充铁剂,预防量为每日1~2mg/kg,贫血治疗量每日2~3mg/kg,添加含铁半固体食物后,继续补充铁元素持续至生后1~2岁(A1)。
早产儿是否需要常规补充益生菌?推荐意见17:如果满足所有安全要求,早产儿可使用多菌株益生菌或单菌株联合益生元或乳铁蛋白组合(C2)。
肠内营养素的监测
喂养耐受性监测推荐意见18:推荐常规对早产儿进行喂养评估,选择性监测胃潴留情况(B1)。
体格生长及营养代谢指标监测推荐意见19: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在生后1~2周内每天监测体重1~2次;体重稳定增长期每周监测体重2~3次,每周监测身长和头围1次。推荐应用体重增长速度和胎龄别体重的Z评分来纵向评估体重增长(GPS)。推荐意见20:推荐定期监测血液营养代谢指标,结合体格生长指标纵向评估营养状态(GPS)。
参考文献: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早产儿专业委员会,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早产儿肠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4,26(6):541-552.DOI:10.7499/j.issn.1008-8830.240203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