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两性霉素B是一类具有广谱强效特点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主要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微孔通道,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以及对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等两种作用机制导致真菌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1]。由于其水溶性较差,注射用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AmB-D)以脱氧胆酸盐制剂的形式提升它的溶解度,但其肾毒性、药物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限制了临床的使用。
因此,国内外先后研发出了3种两性霉素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又称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目前除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以外,其余两种均在我国上市。那么,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与脂质体有什么区别呢?
外观不同
我院目前有注射用两性霉素B和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二个品种[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暂未应用],其均为粉针剂,药物呈黄色,但脂质体因将药物包裹在脂质层中,所以脂质体较普通制剂颜色偏浅,见图1~图3。因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还未在国内上市,所以暂不提供图片。
图1 注射用两性霉素B
图2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图3 注射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
药物特点不同[1]
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与脂质体药物特点不同,详见表1。
表1 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与脂质体药物特点分别
用法用量不同
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及其脂质体由于制剂形式、脂质成分的组成,物理形式的不同,临床给药剂量也不尽相同,脂质体的目标剂量远高于普通制剂,临床上不能用两性霉素B的标示量来转换或替换[2]。两性霉素B常用给药方案见表2。
表2 两性霉素B常用给药方案
不良反应有差异两性霉素B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肾毒性,药物输液相关不良反应,低钾血症,贫血,肝损害以及心脏毒性。不同两性霉素B剂型的微观结构和粒径大小有着显著的不同,使其体内过程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 肾毒性:普通制剂>脂质体 表现在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肾毒性也是影响两性霉素B临床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进入体内后主要与血液中的LDL结合,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LDL受体表达丰富,使其具有明显的肾毒性[3]。脂质体进入体内后大部分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多分布于肝脏、脾脏等部位,减少了药物在肾脏的分布,因此脂质体的肾毒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
药物输液相关不良反应:普通制剂>脂质体 两性霉素B在输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两性霉素B可被Toll样受体2和单核细胞表面的跨膜信号蛋白CD14识别而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引发输液相关不良反应。脂质体可将TLR2型应答转变为TLR4型应答,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的上调程度,进而减弱了输液反应[3]。 血液毒性:血红蛋白降低(普通制剂>脂质体) 两性霉素B的血液毒性主要表现在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呈剂量依赖型[2]。
临床适用有区别不同指南中两性霉素B脂 质体 制剂经验性和诊断驱动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推荐情况[3-6],见表3。表3 同指南中两性霉素B脂 质体 制剂经验性和诊断驱动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推荐情况
总体而言,两性霉素B脂质体已被国内外指南列为抗侵袭性真菌的一线治疗药物。普通制剂基于肾毒性等安全的问题,一般不作为两性霉素B类制剂的首选药物。但对于尿路感染,与脂质体相比,普通制剂经尿液的排泄比例高,临床上用于治疗真菌性尿路感染(氟康唑耐药菌株)应优先选择普通制剂。参考文献 [1]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3):230-257.[2] 李飒,梅隆.不同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说明书的异同点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3,21(11):25-28.[3] 孔旭东,王晓星,陈玥.两性霉素B不同制剂的药学特性和临床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2,20(7):7-12. [4] 孔旭东,李少强,陈玥,等.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药学特点和临床应用[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3,21(11):6-11.[5] Chang CC,Harrison TS,Bicanic TA,et al.Glob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osis: an initiative of the ECMM and ISHAM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M[J].Lancet Infect Dis.2024,S1473-3099(23)00731-4.[6] Perfect JR,Dismukes WE,Dromer F,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disease: 2010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0,50(3):291-322.
作者简介
彭熠 药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药剂科。研究方向:药学。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