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将燕国强力拉入中原之人:苏秦应在张仪之后?或为今人误解太史公

欲云谈史论今 2025-2-13 10:17:47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整个春秋时代,周王国北部边境的燕国都极少参与中原政治,已被中原诸夏给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从春秋一直持续到了战国中期。正当此时,一位周人的突然到访,竟然将燕国强力拉入了中原政治舞台。
这位周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纵横术士苏秦。[1]
苏秦是东周人,很可能是苏忿生之后,为己姓。春秋早期时,苏氏支持王子颓叛乱,失败后就失去了封国。[2]虽然苏氏从此中衰,但到苏秦这一代,家境还算殷实。正因如此,苏秦才能远赴齐国,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
1.webp


鬼谷子是东周著名的纵横家,门下弟子竟多达五百余人。除了苏秦外,魏人张仪也在此学习。苏秦与张仪在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了十一年,都通晓六艺,并熟读百家之言。
一天,鬼谷子派人挖出一个深达二丈的土窖,然后向众弟子们宣布:“谁能独自一人下到窖中,将我说得哭着出来的,那么他就必定能分得天下人主之地!”
在如此强大的刺激之下,弟子们纷纷前往尝试,却没一人能成功。许久之后,苏秦才下到窖中与老师交谈;结果,不一会鬼谷子就被说得泪下如雨,眼泪甚至打湿了衣服的前襟。之后,张仪也到窖中一试身手,鬼谷先生居然也是哭着出来了!
五百弟子当中,仅有苏秦、张仪能够说哭老师,足见二人口舌之辩已远超常人。
事后,鬼谷先生还总结说:“苏秦的说辞,与张仪俱为一体。”
这一故事,为《太平御览》引自《史记》;但在今本《史记》中,这一故事却看不到,应该是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佚失了。今人所看到的《史记》,与太史公的原本《史记》,究竟有多大差异?
苏秦出师后,四方游历,最终以合纵之术成功说服了燕文公。此后,他又在燕国支持下成功游说山东六国合纵,一度身挂六国相印,权倾天下。在游说六国过程中,因为害怕秦国东出破坏合纵大计,苏秦还诱使张仪前往秦国出仕;结果,张仪赢得了秦惠王信任,当上了秦国客卿。[3]从此,苏秦、张仪这对师兄弟都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为合纵,一为连横,左右了整个东周局势的走向,堪称两位奇人。
2.webp


虽然苏秦名号极响,可综合传统史料记载看,苏秦最早出现在秦惠王时,大约在公元前338年前后入秦;最晚出现在秦、赵长平之战前后,在公元前260——时间跨度近八十年,如此算来苏秦至少有百岁高龄了。百岁苏秦还能积极游走于列国之间,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部类似于《战国策》的帛书,整理后被编为《战国纵横家书》。此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章见于《战国策》,八章见于《史记》。除去以上这些重复章节,帛书中共有十六章不见于传统史料。
《战国纵横家书》的二十七章中,有十五章是苏秦的书信、说辞。而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讲述苏秦帮助燕昭王反间齐国之事。
太史公记载,因为害怕与燕易王母亲的奸情暴露,苏秦主动向燕易王请求前往齐国为燕做间谍。之后,苏秦不幸卷入了齐国内部权力斗争,被人刺杀而死。按此记载,苏秦应该是死于燕王哙执政时期。[4]
《战国纵横家书》竟然记载着苏秦帮燕昭王反间齐国,那他岂不是死而复生了?
传统史料记载的苏秦事迹,原本就前后矛盾,显得漏洞重重。如今新资料出现,自然引起了史学界高度重视。以杨宽、唐兰等人为代表,在对《战国纵横家书》深入研究过后,指出苏秦真实活动事迹应该是以替燕昭王反间为主。也就是说,苏秦活动的时间段大致在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283年之间。他们认为,传统史料中涉及苏秦的历史,被太史公人为向前挪了四十五年左右。太史公之所以会失误,是因为他没有接触到“关于苏秦的第一手的史料”。[5]
3.webp


史学大家们这么看,固然有其理由。
但在缺乏切实证据的前提下,既然可以说传统史料中苏秦的活动时间被人为提前,是不是也可以说《战国纵横家书》中记载的苏秦之事是被人为推后了呢?
传统史料中有关苏秦的记载确实前后矛盾,常被后人诟病。可《战国纵横家书》,也并非所有篇章都被专家们认可。比如帛书第二十章“谓燕王章”,虽然托名苏秦,唐兰先生却指其为“后人拟作无疑”。既然这篇是“后人拟作”,那么帛书中其它篇章不也可能是“拟作”?
更为关键的是,说太史公没见过《战国纵横家书》,很大程度上也仅仅是猜测。暂且不说司马迁,就连他之后的刘向在编撰《战国策》时,所能接触到的史料都远比现代人丰富。
《汉书·艺文志》纵横类著录有《苏子》31篇、《张子》10篇;其中,《苏子》原注“名秦,有《列传》”,《张子》原注“名仪,有《列传》”。刘向校订《战国策》时,《苏子》、《张子》俱在;《汉书》既然提到了《列传》,基本上可以肯定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苏子》、《张子》就已存在了。而在考证《战国纵横家书》的来源时,杨宽先生就提出其中篇目很可能来源于《苏子》——那司马迁和刘向等人没看过相关内容的可能性有多大?更何况,《战国纵横家书》有不少篇目还出现在《史记》中!
既然司马迁与刘向等汉代学者都极可能看过《战国纵横家书》,为什么他们编撰的史书还会遗漏帛书中的许多内容?
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与杨宽、唐兰等等现代学者完全相反的结论——苏秦在前,张仪在后。既然如此,有关苏秦在张仪之后的史料要么被他们弃之不用,要么被他们改成了“苏厉”或者“苏代”。
在《苏秦列传》中,太史公说:“苏秦三兄弟,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其学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由此可见,太史公确实接触到了许多有关苏秦互相矛盾的史料,最终他去芜存菁,理顺了苏秦历史的“时序”,写下了《苏秦列传》。刘向编撰的《战国策》,虽然有关苏秦的史料多有矛盾之处,但基本上沿用了太史公的思路。
4.webp


在众多史料中,太史公甄选出更加确切的部分放入了《苏秦列传》;而那些《苏秦列传》没采纳的史料,从此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去了!偶然的机会下,部分湮没的资料又重现人间,所以才导致了如今这场争议。
苏秦张仪究竟谁先谁后?他们二人究竟是不是同时代的人?
出现这种争议的根源,也许是古今学者接触到的原始资料差异太大。就如同今本《史记》看不到苏秦、张仪说哭鬼谷子的故事一样,很多先秦史料的佚失,让现代学者们更难以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古今学者看到的史料完全一样,他们会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6]



[size=0.706em][1] 《史记·燕世家》
[size=0.706em][2] 《左传·庄公十九年》
[size=0.706em][3] 《史记·张仪列传》
[size=0.706em][4] 《史记·苏秦列传》
[size=0.706em][5] 唐兰先生在《司马迁所没见过的珍贵史料》一文中,说道:“(司马迁)没有见到关于苏秦的第一手的史料,因而把公元前三世纪初的苏秦事迹,推到前四世纪末;把张仪、苏秦的时序改为苏秦、张仪;五国伐秦错成了六国合纵,还推早了四十五年(前228-前333年)。时序既差,他的《苏秦传》就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了。……”
[size=0.706em][6] 本篇参考了《<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辩》( 秦丙坤 著)以及《<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赵生群 著)二文,文中观点大多参考后文。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苏秦.张仪..在历史上都是存疑的.
2025-2-13 12:39:40
欲云谈史论今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