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皇帝的老师也不大气|人物

文史博览 2025-2-13 10:16:24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清末有一副流行民间的著名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他在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清政府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事务,相当于宰相之职;常熟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官至户部尚书,掌钱谷、民政之事,汉代称司农。这副对联把李鸿章与翁同龢两人因私斗而损害国家利益之事揶揄了一番,讽刺他们只顾自己的肥熟而不管百姓的瘦荒。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出身名门,父亲翁心存是道光二年(1822)进士,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同治帝师。长兄翁同书,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翁同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咸丰六年(1856),27岁就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是晚清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


1.webp


翁同龢



翁同龢曾屡次被任命为乡试、会试考官,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门生故旧遍布朝野,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中状元与翁同龢的特意安排有关。1876年,张謇受邀担任淮军吴长庆的机要文书,在此后10多年的幕僚生涯中,他参与了中朝日三国间的外交行动,主张以强硬姿态应对日本威胁,写出了轰动一时的《朝鲜善后六策》等文章,清流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非常赏识这位江苏同乡,将他视为晚辈知己,想以科举的方式来提携他。


清代重文治,选官多出自科第,为防舞弊,有糊名、誊抄制度。1889年张謇去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出任主考的潘祖荫是翁同龢的好友,考前张謇与好友刘可毅一起去拜访老乡翁同龢,翁老师一再暗示张謇要“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考官们了解考试内情,知道什么文章最对路数,符合政治需要。没想到张謇没把翁老师的话放在心上,他的同学刘可毅反而默记于心,刘同学从立论、行文等方面模仿张謇风格,开篇即以“统筹全局”入题。


潘主考从数千份试卷中,经过反复考量,找出一份卷子给翁同龢看,文中有“策马三韩,雪花如掌”之句,认定是张謇的试卷,定为会试第一,因张謇曾到过三韩(朝鲜)。及至启封,那试卷却是刘可毅的,潘主考叹气不已,托病不与前来谢恩的刘同学见面。


三年后的1892年会试,翁同龢主考官特地嘱咐阅卷大臣务必从密封卷里找出张的试卷,阅卷者发现一张试卷有“历乎箕子之封”之语,认为是张謇的,因为朝鲜有箕子之称,张謇曾参与平息朝鲜叛乱,结果又是一场空。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特地恩开一场科举,主考官仍是翁同龢,这次总算没有看走眼,使张謇顺利通过会试。殿试后,状元虽由皇帝钦点,一般情况都由主考大臣排定,张謇顺利成为状元。张謇后来成为工商巨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仅从张謇中状元这一事,也反映出翁同龢脑子里的宗派意识和浓厚的乡党观念。


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权力结构有三股势力。一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二是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三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控制欲极强的慈禧要确保自己的政治权力,满足奢靡生活。她一面打击帝党的活动,如杖责珍妃,贬斥珍妃之师文廷式。另一面对地方实权人物有所猜忌,时常加以监视。光绪是个才能十分平庸的帝王,自己想有一番作为,却又不敢与慈禧决裂。作为帝党核心的翁老师对社稷有一颗忠心和一腔热血,他是一位好老师、好学者,却掩饰不了政治能力的薄弱。他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思想过于狭窄和封闭,立场偏向守旧,在处理内政外交问题上往往情绪大于理智,重视过程超过结果。直接参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是他政治上不够成熟的表现。


2.webp


李鸿章



翁同龢主张对日作战是舆论所普遍支持的观点,他站在舆论道德的制高点,这使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很反感,但又不便公开指责翁同龢。慈禧太后忙于自己的六十寿典,当有人提出减少庆典的费用来支持对日作战时,慈禧愤恨地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必令彼终身不欢。”这次庆典用银541万两,而户部给前线的军费只有250万两。面对慈禧太后的淫威,户部尚书翁同龢屈服了。


李鸿章十分懂得审时度势,他深知维护稳定是大清的首要问题,主动开战不是理想的选择。李鸿章之所以主和,还在于北洋舰队和淮军是他的政治资本,他不愿拿自己的家底为大清国拼命。翁同龢还有利用甲午战争对李鸿章公报私仇的因素。翁同龢与李鸿章结怨于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上书弹劾翁同龢的长兄,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失守定远,使翁同书被充军新疆,翁父因此气急身亡,翁同龢记下了这笔家仇。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多次要求给北洋海军增加军费以添船换炮,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每年给海军的拨款只够维持正常运转。从1883年到1894年的10多年时间里,世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北洋海军却没有增加一艘舰艇,炮弹缺乏,设备陈旧。


当中日矛盾一触即发,翁同龢以一种自大的心态,没有认真分析对手的实力,竭力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并说:“正好借机让他(李鸿章)上战场试试,看他到底怎样,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和决策者,应该懂得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利益分配,政治需要妥协,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挟私泄愤。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翁同龢更是对他排挤、打击,实在有失大臣之风。


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为了破坏维新变法和剪除光绪帝的羽翼,把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算在主战的翁同龢头上,迫使光绪下旨将翁同龢免官回籍。光绪三十年(1904),翁同龢在家乡常熟去世,享年75岁。


-  END  -
责编 丨 亚闻

初审 丨 叶筱

复审 丨 楚文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翁同龢就是典型的腐儒。
2025-2-13 12:14:15
我小时候和他的故居住在一条街上..现在60岁一直没有去参观翁同龢纪念馆
2025-2-13 12:32:18
文史博览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