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沙场之上7:行走于黑白之间,剿灭倭寇的名将胡宗宪,何以自杀?

浩然文史 2025-2-13 10:10:51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webp


浙直倭患平定后,胡宗宪被逮捕入狱。面对道德的指责自己无力辩白,不清不楚地死于狱中。大胆假设一下,胡宗宪当时其实无论怎么选,他的结局都不会太好。
一、抗倭背景
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在严党赵文华的举荐下,经严嵩默认,升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浙直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等处军务,全权负责平倭事宜。
这次晋升,胡宗宪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和严党奸臣集团绑定,再无辩白的机会。可面对三省数百万在倭寇威胁下的百姓,自己只能借严党之势,实现平定东南的理想,至于功过,还是留给后人去说吧,自己对得起东南数百万百姓。
自元末以来,倭寇就频繁袭扰沿海。其实,他们本身战力并不强,但难点在于他们三五成群像苍蝇一样,随时驾驶海船袭扰漫长的沿海边境。
明成祖时期,辽东总兵刘江在望海埚大败倭寇,倭寇不敢再犯辽东,而南方则成了倭寇袭扰的目标。早在嘉靖二年(1523),来明朝进贡的两拨日本使团就因为货物进港顺序问题发生争执,而后演化为火并,杀红眼的使者宗设竟然率兵沿宁波一路洗劫到了绍兴,更可恨的是,他们数次击败前来镇压的明军,这事史称宁波争贡事件。
争贡事件后,明朝恼怒,直接关闭了日本朝贡贸易的渠道,而日本为了获利,加上他们看到了明朝东南防卫的虚弱,便更大规模、有组织地侵扰东南,倭寇遂演变成了大患。
2.webp

 
    二、走上前台
    胡宗宪,字汝贞,安徽绩溪人。绩溪胡氏是当地大族,明代胡氏名人代表是胡宗宪,清代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民国是名士胡适。胡宗宪的父亲是饱学之士,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胡宗宪自幼接受了儒家忠孝仁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胡公行实》中说,胡宗宪七岁的时候“经史过目成诵,功课必先诸生,稍迟辄终日涕泣不食”。胡宗宪生活的时代,倭患已愈演愈烈,他立志强军报国,嘉靖七年(1528)考入县学,平素除了研读儒经,还兼修兵法,“六韬三略无不兼究”,同时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膂力绝人,善骑射”。
    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通过科举,被安排在刑部实习。实习期间,胡宗宪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明习法律,老吏不及。司中疑狱,多参质公”。此后胡宗宪获得了为政一方的权限,他历经多地,虽颇具实干,但并不起眼。直到一个意外的到来。
胡宗宪巡按宣大边镇期间,发生了大同兵变。事情的起因是大同左卫军要迁徙至阳和、独石一带,士兵畏惧劳苦,于是聚众哗变。
大同为直面草原一线,军队自认守边有功,十分桀骜。对此次兵变,边关将领束手无策,只有胡宗宪“单骑慰谕,许勿徙,乃定”。在大同兵变中,胡宗宪展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因势利导,不一味用强,许诺边军不让他们迁徙,安抚他们,并晓以利害,最后单骑定边。稍后,胡宗宪又南下协助湖广总督张岳平定了川贵苗乱。
这些功勋之下,胡宗宪这个小官僚,终于进入了嘉靖帝的法眼。
3.webp

 
嘉靖三十三年(1554),嘉靖帝钦点胡宗宪为浙江巡按,胡宗宪深知嘉靖让自己去浙江的目的。此刻的浙江一片糜烂,卫所难堪战阵,倭寇来去自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南地区又是朝廷的赋税重地,那是万万不能有失啊。
恰恰抗倭又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多少年下来,倭寇是屡剿不灭,朝廷的几位抗倭大员皆身首异处。
嘉靖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总督浙闽的抗倭名将朱纨,已经痛击过倭寇,但由于朱纨严格实行海禁,得罪了东南大商人,又得罪了权臣严嵩,朱纨遂被革职,愤而自杀。
之后,总督江南军务的张经,本在讨倭战争中取得大捷,却因严党赵文华的诬陷而被朝廷所杀,东南倭患更加不可遏制。
4.webp

 
为什么会这样?还不都是因为江南为天下财富汇集之地,油水十足,严党一伙揽权贪污,势必将江南攥于己手,岂容外人插手?
前辈遭遇历历在目,此次赴浙,胡宗宪该如何自处?是与严党同流合污,你好我好大家好,将无辜百姓变成倭寇刀下亡魂,自己落个千古骂名?还是与朱纨、张经一样,铁骨铮铮不依附于严党,使得抗倭事业半道崩殂?
离京前胡宗宪立誓:“此行,不擒王直、徐海,靖东隅,誓不回京”!这次南下,胡宗宪是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的,不擒获匪首王直、徐海,肃清东南海域,自己绝不回京,他已经做好了将热血洒在东南大地的准备了!
到达浙江之后,胡宗宪针对卫所军的糜烂,大力整顿军备,严格赏罚。一时间南方卫所真的有了起色。可就在此时,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来了!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浩然文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