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陈晓平 | 张之洞荔枝被扣记

南方周末 2025-3-4 19:35:34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webp


光绪甲辰五月,两江总督魏光焘宴请到访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后合影。

张之洞运鲜荔枝被芜湖海关没收,真有其事。
张之洞督粤五年零五个月,喜啖岭南佳果,推荔枝、杨桃为“双绝”。光绪十一年五月,在籍侍读学士李文田馈赠增城“挂绿”,来书云:“荔枝以挂绿为上品,增城西庵仅存一树,不易得也。弟作领(编者注:古“岭”字)南人五十二年,只三度见此,自云多幸。今岁复得,此其公之福气耶,敬以奉饷。东坡在惠州必无此耳,得此可以傲之矣。肉爽脆不湿纸,绝异他树,官斯土者或未易得一啖也。”(李志茗《幕僚与世变》第374-375页)李文田说苏东坡在惠州吃的荔枝,肯定比不过增城“挂绿”,措辞巧妙,恭维得体,让人心花怒放。
张之洞移任湖北后作《忆岭南草木诗》十四首,第九首为《泮塘荔支》,“但觉天酒香,竟忘雪乳腴”“岂无糖霜甜,不中做酪奴”。草木诗旨在借物说理,仍流露对荔枝的真心喜爱。某年,张之洞在武昌想吃荔枝,叫人在南中采购后用轮船运入长江,不料被芜湖海关没收。徐珂《清稗类钞》“张文襄嗜荔枝”条称:
张文襄嗜鲜荔枝,督鄂时,曾令广东增城宰收买荔枝万颗,浸以高粱,装入瓷坛,寄湖北。至芜湖,为税关截下,悉数充公。时榷吏为袁忠节公昶,忽得文襄急电,译之,约百余字,则荔枝一案也。袁知被巡丁分啖,乃至申采办以补之。(《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48册第340页。)
《清稗类钞》的版本,是说张之洞让增城知县采购鲜荔枝一万颗,用高粱酒浸泡,装入瓷瓶运往湖北,到芜湖时被关吏查出,名为充公,实际分光吃光。该书又称,当时张之洞门生袁昶(后谥“忠节”)当芜湖道台,接到张之洞一百多字的电报追查荔枝下落,无奈只好到上海采购补还。
袁昶(1846-1900),浙江桐庐人,同治六年(1867)浙江乡试中举人,当年的副主考为张之洞。这一年浙江乡试得人颇众,陶模(两广总督)、许景澄(总理衙门大臣)、孙诒让(著名学者)、谭献(著名词人)都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也列名其中。按旧时习惯,获镌考生拜主考、副主考为座师,其中尤以袁昶、许景澄与张氏关系最为密切。1900年,袁、许同官总理衙门大臣,因谏阻与十一国开战被赐死,议和之后平反。慈禧太后死后,朝廷赐谥,袁昶为“忠节”,许景澄为“忠肃”。
袁昶任芜湖道(“徽宁池太广道”俗称)起止年份为光绪十九至二十三年(1893-1897)。查该时期《袁昶日记》《袁昶年谱长编》及张之洞电报档,未发现《清稗类钞》所述事件的痕迹。正准备说“先生欺余哉”,忽然心念一转,转而检索《申报》,竟然有了新发现。
1890年8月14日《申报》芜湖新闻称:“月初某日,招商局轮船由上海抵埠,洋关西巡丁查获漏税之蜜溅(饯)荔枝数坛,权之,重九十六斤,乃即充公拍卖。后有湖广总督来文,谓此物由闽省购得,请即给还,然已变钱,无从璧返矣。”这份报道证实,张之洞运荔枝在芜湖被没收是真有其事,但发生年份是光绪十六年(1890),此时的芜湖道不是袁昶,而是旗人成章(成端甫)。1891年2月5日《申报》又云:“芜湖关巡丁查察轮船私货,向极精严。本月十一日,‘江裕’轮船抵埠,带有鱼翅及海味数包,系供抚署鲭厨之用者,巡丁疑为偷漏,一律取回。比查轮委员梁君得知,据实以告,再三论辩,始获交还,否则又将如前此某大帅购鲜荔枝之事矣。”“某大帅”即指张之洞。英国人赫德当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各分关任用洋员,不讲情面,安徽巡抚的鱼翅、海味差点也被没收。
从《申报》报道看,《清稗类钞》保存了事件的内核,即张之洞鲜荔枝被芜湖关没收,但年份弄错了。袁昶是张之洞亲密门生,当过芜湖道,这个故事流传既久,人们把时间改为袁昶当政时期,增强了戏剧性。袁昶谥“忠节”在慈禧死后,《清稗类钞》所记应是1909年后形成的版本。芜湖道例兼芜湖关监督。若在袁昶当政时期,张之洞大可提前打招呼,让芜湖关放行。张之洞想打造“清官”人设,不想让外人知道他劳民伤财,致有此变。《申报》说是从福建购运,《清稗类钞》则说是广东增城,大概增城“挂绿”比较出名,故连采购地点也改了。
荔枝贮运保鲜是困扰千多年的难题,“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流淌着血和泪。随着技术进步,这个难题已得到解决,但古人在长途运输中如何实现荔枝保鲜,说起来仍饶有兴味。荔枝果实一旦离开母树,果皮很快失水褐变,果肉随之变质。现代荔枝保鲜,大旨是将冷藏、降低氧气浓度、保持水分结合起来。古代荔枝产地很难采取低温方法,降低氧气浓度、保持水分,主要采用蜜渍法与酒浸法。《清稗类钞》提到的是高粱酒浸泡,除此之外广东还用烧酒(蒸馏米酒)浸泡。
学界对唐代贡荔的产地仍有争议,杨贵妃的荔枝是从岭南还是巴蜀过去的,有不同看法。齐文娥、周松芳《历代贡荔新论》一文认定唐代贡荔来自岭南,觉得苏轼的巴蜀说“实属乡曲之愿”。笔者觉得两说可以并存。杨贵妃生长蜀州,高力士来自岭南高州,两地荔枝成熟期不同,风味各异,杨贵妃可能是两者通吃。借用网络语言来说: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全都要。
从宋代开始,鲜荔枝北运的方法之一是蜂蜜保鲜,此法一直沿用到清代。作家黄裳《〈红楼梦〉与荔枝》一文,谈到该书第三十七回探春写花笺感谢宝玉赠鲜荔,宝玉“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黄裳因小说所写背景过了鲜荔枝上市季节,怀疑曹雪芹此处有“破绽”。其实贾府享用的“鲜荔枝”乃是蜜渍荔枝,可保存较久。曹雪芹祖父曹寅《楝亭词钞》有词咏“蜜渍荔枝”,可证实此说。
虽然《清稗类钞》语涉附会,袁昶与鲜荔枝仍有关系。1889年夏,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向京中师友致送鲜荔枝,袁昶也分甘同味。农历七月初六袁昶日记称:“座主香涛尚书使至,以荔支三百六十枚见饷,遂再拜荐新影堂前,并分甘于戚友,以荣师赐。”李慈铭收到袁昶转赠荔枝30颗,记入日记中。为感谢张之洞赠荔,袁氏特写成《谢座主南皮公饷荔子启》一文:“复蒙钧使颁赐鲜离支腊鐍四瓶,数之得三百余颗。”(孙之梅整理《袁昶日记》中册第816页)。“腊鐍四瓶”,是说荔枝装入瓶子后用蜡封口,还是每颗荔枝都用蜡壳封装,未见详述。
屈大均曾述荔枝保鲜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广东新语》卷二十五)。张之洞有可能是用了《广东新语》的方法,或者这种保鲜法本就代代相传,光绪年间的广东人尚多知之。
陈晓平
责编 刘小磊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南方周末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