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搜索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今日吃瓜
海外吃瓜
校园
搞笑
网红明星
社会
手机版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圈子
用户
好友
道具
勋章
分享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热点吃瓜
›
社会事件
›
宋高宗知道秦桧之奸,为什么还要如此纵容他?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宋高宗知道秦桧之奸,为什么还要如此纵容他?
[ 复制链接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2-22 14:09:40
马上注册,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你以为忠奸分明,真相是——
君臣联手演了一出“双簧”
?
秦桧排除异己、打压主战派,甚至害死岳飞……表面是奸相弄权,实则是
宋高宗借刀杀人?
宋高宗知道秦桧之奸,但还是要纵容他,目的究竟是什么?
南宋第一权谋大戏,这本书扒开了历史真相!
君相的权力交易
本文选自新书《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
作者:
郭瑞祥
绍兴和议巩固了秦桧的相位。宋高宗遍视朝野,没有一人比秦桧更懂自己、更会办事,也更契合国家大政方针。
他需要秦桧做一个助手,也做一个打手,压制那些反对和议的人。
朝中顽固的主战派,莫过于张浚。和议签署时,张浚在长沙奉母而居。及至太后南归,群臣都要上章庆贺,张浚也不例外。不过他在札子中,提醒宋高宗安不忘危,对和议不以为然。秦桧有意加害,诬陷张浚仿照朱温在家里盖五凤楼。朱温篡唐,才有后梁,如果属实,当是谋逆大罪。宋高宗派人查看,张浚宅第非常一般,并没有出格的迹象,这事才不了了之。绍兴十五年(1145),张浚再次上章反对和议,认为与金人议和是养痈自祸。这次,秦桧党羽以“强占民田”之名弹劾张浚,终使张浚被贬黜岭南连州。
赵鼎虽不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作为秦桧的前任,也是对秦桧相位威胁最大的人,秦桧便强加以阻挠和议的罪名,借以打击赵鼎一派。和议签署不久,右谏议大夫罗汝楫即上书,请秋后算账,要求对赵鼎以及好发议论的王庶、曾开、李弥逊进行处罚。赵鼎、王庶已经落职,朝廷又下诏以后永不起用;曾开、李弥逊还在任上,也被卸职。后来赵鼎被贬海南,王庶被贬岭南,不久去世,而曾开、李弥逊从此畅吟林泉,以诗自娱,不问政事。
绍兴二年(1132)的状元张九成,是和议的反对者,早在绍兴八年(1138)就被罢官。绍兴十二年(1142),高僧宗杲称赞他是“无垢禅如神臂弓”,作谒道:“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神臂弓一发,千重关锁一时开。”此语传到秦桧耳中,认定是攻击和议的言论。诏令宗杲还俗,送衡州编管。张九成因此被贬谪十余年。
秦桧与吕颐浩争权时,援引洛学人士以为羽翼。
但赵鼎醉心洛学,是洛学在政界的代言人,加上洛学最讲“忠义”,民族情结深重,大多反对和议,因此秦桧与洛学渐行渐远。随着和议的签署,秦桧与洛学彻底分道扬镳。这次打击赵鼎,整个洛学界皆受株连,高闶、吕本中、胡寅、刘嵘、曾恬、胡襄、王佐等或被罢官,或被放逐。宋高宗也一改过去扶持洛学的态度,主张学者应各取所长,不可偏执于某一门学术。意识形态让位于现实政治,“复录程颐之学”成为罪名,一时间洛学界人心惶惶,纷纷离京避祸。洛学遭受南渡后又一次沉重打击。
秦桧要加害的另一位人士是李光。第一次绍兴和议前后,秦桧为了笼络江南士人,推荐李光出任参知政事。李光是会稽人,长期在东南地区为官,深得民心,声望颇高。
秦桧想借李光推动和议,平息反对和议的声音,而李光从减轻人民负担的立场出发,也确实赞同和议。不过,二人很快在收兵权问题上凸显矛盾。
秦桧主张彻底罢黜诸将兵权,而李光认为,朝廷可以主和,但金人狼子野心,江淮防备不可松懈,因此反对弱化军队。另外,二人在用人标准上大相径庭,秦桧援引听话的人,李光推荐文人雅士,因而彻底走向决裂。李光任职仅一年,即罢去参知政事。
秦、李在执政位上共事时间不长,按说即便有矛盾,也不至于不共戴天。但李光性格耿直,政治上不知圆滑,到处说秦桧的不是。李光退居绍兴府,与陆游同乡。陆游在文集中写下小时候的见闻,即李光拜访陆府,与陆游父亲陆宰谈论秦桧之恶的情形:
(李光)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李光经常与陆宰一起议论朝政,他们谈论最多的是秦桧求和卖国,每提及此,无不悲愤痛心。
秦桧姓秦,战国时齐、韩、魏三国联合攻秦,秦昭王害怕了,割让三座城池以求退兵,说:“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于是李光便蔑称秦桧为“咸阳”。赵相指赵鼎。
李光在江南的巨大威望和不愿息政噤声,让秦桧感到恐惧。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绍兴府发生群众游行事件,反对和议,秦桧怀疑为李光鼓动,将他贬到滕州(今广西藤县)。后来又以李光作诗动摇国论,更贬至海南。
秦桧一方面打压舆论、迫害政敌,平息反对和议的声音,另一方面任用亲友及唯唯诺诺之徒,以巩固自身权力。
绍兴和议与冤杀岳飞事件中,出力甚多的万俟卨、罗汝楫等都得到提拔。
万俟卨由右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位列执政;罗汝楫由殿中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黄达如知南雄州时,因贪赃枉法遭弹劾,很可能被治罪。有人给他出主意称做一件事可以化解。于是黄达如上书,迎合宋高宗和秦桧,要求惩治和议时的异论者。果然,黄达如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成了皇帝和宰相的鹰犬。
曹泳曾资助过秦桧,后其妹妹嫁给秦桧的儿子秦熺,官至户部侍郎,从而成为秦桧一派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曹冠是秦桧府上的塾师,通过秦桧的关系考中进士,此后走入仕途,荣升高官。
秦桧的亲戚也都沾光,鸡犬升天。
秦桧的岳丈王仲山曾为抚州守臣,王仲山三兄王仲薿为袁州守臣,建炎四年(1130)金人南侵,王仲山兄弟不战而降,双双献城于金人,因此受到处分。绍兴和议后,王仲山已死,八十多岁的王仲薿给秦桧写信求官,秦桧不但满足了他的请求,还将王家子辈、孙辈都进行了安排。
郑居中是秦桧夫人王氏的姨父,女儿嫁给王仲山之子王㬇为妻,秦桧儿子又娶了郑居中的孙女,两家可谓世代姻亲。郑居中次子郑亿年曾在伪齐任职,归宋后受到秦桧庇护,成为秦党成员。宋高宗还为他安排差事,与万俟卨等人一起负责修建宋徽宗永祐陵。
当然,秦桧重点栽培的还是儿子秦熺。其实秦熺不是他的亲生子。妻子王氏善妒,自己又没有生育,便过继了王㬇庶子,取名秦熺。秦熺在绍兴和议后进入仕途,先后任秘书郎、秘书少监、
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绍兴十八年(1148),短短六年时间,即迁知枢密院事。父子二人同列执政,可谓朝堂一大风景。
秦熺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请求避亲,宋高宗还为秦桧开脱:“熺出朕亲除,可谓士人之荣也。”
从宋高宗这句话不难看出,秦桧之所以敢为所欲为,完全是宋高宗纵容的结果。
由于宋高宗的纵容,朝野上下对秦桧争相攀附。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进士考,礼部省试的主考官魏思逊、汤思退等,认为秦埙参加科考是他们谋求富贵的良机,为此欢呼雀跃:“吾曹可以富贵矣!”
在这样一群人的操作下,秦埙被定为省试第一,排名前列的也大多是秦党子弟。殿试时,有人揭发其省试舞弊,宋高宗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将秦埙调整为第三,状元给了乌江人张孝祥,第二名就是秦府塾师曹冠,同榜进士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陆游也参加了这一榜考试,但在省试中被刷了下来,他自认为是因为喜欢谈论收复中原。
宋高宗并非不知道秦桧之奸,为何还要纵容他呢?
甚至,秦桧任宰相一直到生命最后,老死相位,这在宋朝历史上绝无仅有。难道真的是金国不容许更换宰相?
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北宋帝王极力限制相权,避免相权独大,为的是让朝中各方势力处于平衡状态,不至于威胁皇权。
北宋限制相权的方法有二: 一是频繁换相,二是台谏不受宰相管辖,亦不准由宰相举荐。
台谏的另一职责是监督皇权,不能让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以避免决策失误。草拟诏书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中,运转诏书的通进司、银台司等,也都有监督皇权的职能。
宋神宗推行变法,有意弱化台谏,增强皇帝权威,从而形成了独裁的趋势。
南宋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客观上需要提高行政效率,适当集权于一人,所以台谏几乎成了党争的工具。皇权一旦失去监督,就有迅速膨胀的动能。
宋高宗任用秦桧,秦桧排除异己,任用唯唯诺诺之辈,表面上是在张目相权,实际上在为皇权独裁扫清障碍。
秦桧只是宋高宗的代理人而已。
有些事情,宋高宗碍于皇帝身份,不能明说,比如恢复祖宗基业的口号不能不提,但实际上,宋高宗的首要政治任务已经转为内政,转为巩固皇权,这一点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宣扬。秦桧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站在前台,君臣演一出双簧,显得十分合适。比如驱逐主战派、杀害岳飞,借秦桧之手,就没有太多心理负担,政治上也可进可退,如果局势失控,还可以拿秦桧当替罪羊。
那么,宋高宗不怕秦桧相权独大,威胁皇权吗?
根本不会。
秦桧的政治对立面很多,洛学在士大夫中有深厚的基础,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主战派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秦桧只能勉强收拾局面而已,远远谈不上一手遮天。
如秦桧为孙子秦埙谋功名时,本想让秦埙在平江府参加锁厅试,派亲信找到平江府观察推官萧燧,许诺让他做主考官,萧燧不客气地拒绝了:“初仕敢欺心耶!”直言自己新入仕途,不敢违背良心。不得已,秦埙只好移到秀州参加考试。
高登在古县(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当县令,秦桧的父亲曾在此任职,广西经略安抚使要在这里为秦桧父亲建祠,高登抗命:“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称秦桧做宰相不称职,不能立祠。
权相之权,来自皇帝授权,离开皇帝,权相什么也不是。
秦桧未死,想让秦熺接替相位,宋高宗却逼迫秦熺致仕。
秦桧刚死,宋高宗就开展了一场“更化”运动,去除秦桧的影响。
事实证明,秦桧跋扈朝堂,只是皇权与相权的一场交易。
北宋之后实行文人政治,加上儒学君君臣臣思维深入人心,中国再未发生过相权架空皇权之事。
《临安之变》
编辑推荐
建炎四年,金人搜山捡海无功而返,标志着南宋进入实质性的建国期;绍兴十二年,宋金签署和平协议,南宋完成建国进程,完成了国家重构,正式建立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
这是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咀嚼的历史。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屈辱与荣耀,斗争与妥协,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理性的反刍和精神的皈依。
郭瑞祥
,专注于古典文化和历史创作,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兴衰更替的深层逻辑,近年来主要耕耘于宋史领域,出版有《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大宋文官:变法视角下的士大夫观察》《宋徽宗:皇帝·艺术家·俘囚》《苏轼的朋友圈》等十数部作品。
↓ 点击名片,关注
浙江人民出版社
↓
感谢网友投稿51吃瓜来源,若有侵权,联系51吃瓜
0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点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提问
+关注
发布新话题
广告合作
广告赞助
Ruby 镜像
RubyGems 镜像
Rails 视频教程
Rails Guides 中文版
Ruby on Rails 教程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