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于和伟挑战毛泽东:从霸气曹操到内敛教员,他能否塑造长征精神?

岭上拂清风 · 4 小时前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1.jpeg

文丨初禧
最近娱乐圈热度有了新的风向标,《伟大的长征》宣布开机,瞬间刷屏。消息一出来就炸了锅:于和伟要饰演毛泽东?“曹操转身演主席”,这翻天覆地的跨度让人猝不及防。一时间,质疑声和期待声齐飞,吃瓜网友手里的瓜还没咽下,就开始讨论起“神形兼备”和“挑战极限”的话题。
2.jpeg

01
从唐国强到于和伟,这个问题注定有争议。
3.jpeg

说到饰演毛泽东,最经典的脸还是古月,不少观众提到这个角色,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的模样。古月凭什么“形似第一人”?先不说他本人的五官比例和教员天然贴合,他连发际线都剃了,为了更贴近原型。一个抽烟动作,他能一遍遍对着资料片练上百次。据说他曾对人说:“演主席,是我毕生的任务。”话虽简短,却能感受到那种掷地有声的笃定。
到了唐国强,他开创了另一种路径。他的毛泽东,不靠形似,而是神似。一个背影就能把观众拉回到风雪交加的长征路,那从容自信的气度、沉静如水的眼神,让人瞬间被代入。更不用说在台词里渗透的那种厚重与大气,他的表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让角色有了灵魂。这些年,唐国强几乎成了主席形象的代名词。
4.jpeg

但说起于和伟,这张现代感十足的脸,加上他以往的“戏妖”人设,你不免打个问号。他在《军师联盟》里的曹操,那种霸气侧漏、目光如刀的劲儿,和教员那种深沉内敛的气质,是两个极端。一边是浪漫主义英雄的横槊赋诗,一边是长征路上的实干家形象,硬塞在一起不违和吗?
02
5.jpeg

演员和角色之间,化妆只能改外形,真正考验演技的是神韵。
于和伟这些年的戏路非常广,从枭雄到刑警,从商界大佬到街头混混,他都能演到位。这两年,他在《觉醒年代》里挑战陈独秀,史诗般的讲演台词,文言和白话夹杂,他说得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但你细琢磨,这些角色哪一个不是“外放”的表演?用力的情绪爆发、张扬的肢体语言、震慑全场的气场,这些是于和伟的长板。然而毛泽东不一样,尤其是长征时期的教员,他的锋芒是藏在谈笑间的,内敛且克制。
6.jpeg

比如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动向蒋介石伸手、微笑带掌声,那种外表的从容和内心的锋锐,都是表演的高难度区域。古月用形、唐国强用神,于和伟这次显然要另辟蹊径,要求他“收一收”。
03
7.jpeg

网上已经流出开机仪式的路透照片。从角度于和伟那并不相似的面部特征,被化妆团队用细节尽量放大关联感。他的侧影眉目间,倒意外浮现出些许熟悉神态。不少网友看了直呼“或许没那么违和?”
其实最让人放下心的是导演张永新,毕竟《觉醒年代》能让一群观众真情实感“嗑历史”离不开他的精雕细琢。这次他抓来“郭嘉”曹磊饰演周恩来,老班底重装上阵,灯光镜头和化妆的幕后刀工,势必会上新一层楼。
8.jpeg

但理性来归根结底还是于和伟的挑战。不用幻想超越唐国强,也别拿曹操那一套霸气演绎毛泽东。如果说唐国强是“演活了灵魂”,于和伟能不能让人看到血肉?舍掉“美化”,更接近这些历史人物“真实的温度”,可能才是胜负手。
史料中的细节:伏案的油灯下,带着笑和战士拉家常,绝境中的笃定目光……一个片段一个片段拼起来,刻画出信仰的具体可感。这些才是真正能让观众感动的“长征精神”。
9.jpeg

04
于和伟的压力显然铺天盖地。长征不是象征符号,是一群脚踏实地的活生生的人,走出了历史巨变的奇迹。这张“非典型”的脸,如果能抛掉过去那些“惯性记忆”,塑造出一位有烟火气、有锋芒的“人”,说不定反而是惊喜。
10.jpeg

你觉得,于和伟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这次“从曹操到毛泽东”的跨越,会赢得掌声,还是淹没在争议声中?欢迎留言讨论,我们评论区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初禧”个人看法,内容素材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若有异议或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11.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