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于和伟,一个动作引起了讨论。唐国强建立的经典形象,似乎因此有了新的解读。
这背后不仅是演技的对比,更牵涉到行业的变迁。
一个表演动作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两位演员。于和伟参演一部历史剧,剧中角色得知好友牺牲。他没有大声哭喊,而是先转过身。
他的喉结剧烈滑动,右手紧紧抓住左手手腕,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肩膀最后轻微抖动,全程没有台词,却表现了巨大的悲伤。
这个处理方式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观众找出了唐国强早年的一段相似表演。
他扮演的角色听到噩耗时,首先是瞳孔收缩,然后伸手拍击桌子。他大喊出“不可能”,最后手捂胸口坐下。
两个表演片段被放在一起比较,观众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唐国强的表演更具冲击力。另一些人觉得于和伟的内敛处理更触动人心。这两种方式,代表了演员对表演的不同理解。
于和伟的事业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30岁时,在《历史的天空》中扮演一个副官,戏份很少。
一场戏里他只需要给主角递文件。拍摄结束后,他独自蹲在角落思考。他想的是一个副官递文件时,手指应该是绷紧还是放松的状态。
那个时期,唐国强已经因为《长征》获得金鹰奖。于和伟的名字,还排在演员表的最后几位。
当时于和伟还在演员表的末尾。
他的转折点是《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导演让他不要模仿旧版,去演自己理解中的曹操。
为了这个角色,于和伟反复阅读《三国志》。他发现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有“雅歌投壶,待人接物宽和”的一面。
于和伟把《三国志》翻得卷了边。
剧中的“横槊赋诗”场景,就体现了他的理解。月光下,他举槊大笑,笑声中有壮志,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
表演结束时,他眼角的泪水没有落下,而是沿着皱纹流进鬓角。观众看了之后评价,第一次感觉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符号。
唐国强的演艺生涯则深刻地烙上了时代印记。上世纪80年代,他因在《小花》中扮演俊朗的赵永生而出名,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当时观众评价演员的标准是演技。唐国强因为外形,被称为“奶油小生”。
后来,他成功转型,成为“古代帝王专业户”。
他扮演过雍正,演过诸葛亮,也演过成吉思汗。
他演的历史人物能凑成半部中国史。
观众评价他的表演自带“帝王之气”。这种气质源于他对角色的投入。为了演好毛主席,他每天清晨都去韶山冲的田埂上练习湖南话。
他还模仿主席走路时肩膀微沉的姿态。
唐国强夹烟的手势练到虎口磨出茧子。
那些年里,他的名字和正剧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唐国强依然是行业内的重要演员。一些重大题材的影视剧,制作方会首先考虑邀请他出演。
他接演的角色,主要还是历史伟人。他的片酬和地位都很高。但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出现,认为他的表演有些固化,演任何角色都带有他自己的影子。
于和伟则在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悬崖之上》里演特工,在《一出好戏》里演老板。他既能演严肃的正剧,也能在综艺节目里跳舞。
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定型。他回答说,角色就像衣服,穿什么舒服就好。
两位演员的现状,反映了演艺圈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观众对他们的喜爱,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情感需求。
在上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播出时,有观众给电视台写信,说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就像是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一样。那个时代的观众,习惯于在角色身上寻找精神寄托。
于和伟的角色,则给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他的人物往往不完美,但很真实。《人世间》里的周秉义,虽然是高官,但在母亲床前也会无助。
《三体》里的史强,外表粗犷,却会深夜为汪淼煮面。《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有激昂的一面,也有酒后的憨态。
观众的喜好在变,因为人在不同阶段需要的情感支持不同。唐国强的角色,是仰望的对象。于和伟的角色,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