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白天华为,晚上尊湃”:中国芯片史最骇人窃密案全曝光

自然雨滴 · 前天 17:34
前言
白天是华为芯片工程师,晚上化身竞对公司“间谍”;高管改头换面伪造离职,员工批量窃取核心机密;14人锒铛入狱,总罚金1350万……这起被业内称为“中国芯片史最恶劣窃密案”的尊湃事件,撕开了技术竞争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从“整编制挖角”到“内外勾结盗取”,从“伪造离职假象”到“删除证据销毁”,这场持续数年的技术盗窃如何被警方连根拔起?又给中国芯片产业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正文
2020年底,美国籍首犯张琨在华为海思(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B1%E5%9C%B3%E5%B8%82%E6%B5%B7%E6%80%9D%E5%8D%8A%E5%AF%BC%E4%BD%93%E6%9C%89%E9%99%90%E5%85%AC%E5%8F%B8/20057691)埋下第一颗“窃密种子”。他先拉拢原下属刘某,再纠集周某、顾某某等人组建WIFI芯片核心团队,随后对射频、SoC、算法等全链条近百名员工“整编制挖角”。这些海思前员工为规避竞业协议,竟采用“分批离职、周末兼职”策略——周某等人白天在华为打卡,晚上潜入尊湃研发;高管顾某某化名杜某某,王某某改称王某扬,甚至通过手抄、截屏方式盗取芯片电路图、版图等核心数据。
更令人震惊的是“内外勾结”的犯罪网络。华为在职员工屠某某、赵某某与尊湃刘某等人串通,通过内部通讯工具层层转发机密信息;何某某绕过安全系统,将芯片版图截屏后外传。2022年11月,尊湃用窃取的技术制成第一版芯片后,竟删除原始数据改头换面,伪造刘某离职假象掩盖犯罪事实。
这场技术盗窃的“遮羞布”最终被警方撕碎。2023年底,上海警方在公安部指挥下,查扣7台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鉴定显示40个技术点与华为密点90%以上相同。证据链显示,张琨在案发前紧急销毁证据、统一更换手机,甚至试图通过“反向工程”规避风险,但至被捕时仍未得逞。
涉案人员中,北大退学后复读考入清华的“超级学霸”刘某,因高薪诱惑沦为阶下囚;工程师赵某某虽未收受好处,却因协助校准技术方案被判刑;曾因窃密被处罚的王某某,改用化名后再次作案,最终获刑1年9个月。这起案件不仅导致尊湃融资泡汤、研发停滞,更让14名技术精英前途尽毁。
结语
尊湃案暴露出中国芯片产业的三重隐忧:技术竞争白热化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机制亟待完善;个别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为短期利益铤而走险;海外势力通过技术窃取打压中国芯片崛起的阴影始终存在。
华为通过法律维权展现了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而14人被判刑、总罚金1350万的判决结果,更向行业传递明确信号:技术盗窃的代价不仅是身败名裂,更是法律严惩。当中国芯片产业迈向“自主可控”的关键期,这起案件恰似一记警钟——唯有筑牢技术保密的防火墙,才能避免“尊湃式悲剧”重演。毕竟,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走捷径的人终将迷路,守底线者方能致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