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洛阳,天很热,但人心比天更热。
洛阳的体育场,塞进了四万人。从高处往下看,满满当当,全是攒动的人头和发光的手机。空气里都是汗味和期待的味道。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就为了等一个人。
她在舞台上,个子小小的,但声音一出来,能把整个体育场给掀翻。这就是邓紫棋。她的歌,很多人是从初中听到大学,从单身听到结婚。所以当那些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整个场子就炸了。四万人的大合唱,声音大到好像能把天上的云都震散。
一首接一首,大家跟着唱,跟着喊,嗓子喊哑了也停不下来。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这四万人变成了一个人,心跳都是一个频率。邓紫棋在台上也被这种热情点燃了,她跑来跑去,用尽全身的力气在唱。她说这是她第一次跟四万人一起“开摩托”,全场的人跟着她一起做动作,像一片摇摆的海洋。
气氛一直很好,直到唱歌的间隙,她开始说话。
灯光暗下来一些,她拿着话筒,想和大家聊聊天,拉近一下距离。她说,她来之前就在想,洛阳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她说出了那句话。
她说:“我在想,洛阳,就好像‘落下的太阳’。”
现场安静了几秒钟。可能很多人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她接着解释自己的想法。她说,看过她写的小说的人都知道,她觉得日出和日落其实是一回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升起和落下,那只是地球自己在转而已。你看它是日落,但只要换个角度,它就是另一个地方的日出。
她想把这个想法,用在人生上。她说,人生总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就像太阳落下去一样。但没关系,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去改变,去翻转这个局面,就能把“日落”变成“日出”。
她讲得很认真,很用力,最后还大声问了一句:“好嘛?”
台下的几万名观众,出于礼貌和热情,也大声回应:“好!”
气氛又热烈了起来。很多人心里,总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对劲。那个“落下的太阳”的比喻,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了心上。
事情很快就在网上讨论开了。很多人说她这么讲不合适,是“没文化”的表现。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不对劲?
原因其实很简单。
洛阳的“洛”,和落下的“落”,发音一模一样。
她用了一个谐音。
但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落”这个字,很多时候意思不太好。
它代表着衰败,代表着结束,代表着走下坡路。我们说家道中落,说零落,说失落。这些都不是好词。
洛阳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十三朝古都。几千年的历史里,多少王朝在这里兴起,又在这里衰亡。这座城市的名字,承载了太厚重的历史。
你说它像一个“落下的太阳”,就算你的本意是好的,是想鼓励人,但听在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的人耳朵里,就特别刺耳。没有人希望自己家乡的名字,和一个代表衰败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一个城市的名称,对当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这和开玩笑说一个人“丑死了”其实是夸他“美死了”不一样。城市的历史和尊严,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的。
邓紫棋的本意肯定不是坏的。
她只是想用一个自己想出来的、觉得很有哲理的点子,来和当地的观众互动,鼓励大家。她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困境可以被反转的信念。从她后面努力解释的样子就能看出来,她是很真诚的。
这也不是她第一次来洛阳。
几年以前,她就来过洛阳参加中秋晚会,在应天门前唱歌。那时候她接受采访,就说自己走在洛阳的街上,能感受到那种古香古色的文化底蕴。她对这座城市是有感情的,也是有尊重的。
这一次的“口误”,更像是一次无心之失。
她可能真的不了解“洛”和“落”在这里的特殊含义,不明白这个谐音背后,会触碰到本地人敏感的神经。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日落”和“日出”可以互相转化,是一个很棒的寓言。但在一个几千年古都的背景下,这个寓言就变了味。
这其实也提醒了很多人一个问题。
在一个地方,想和当地人拉近关系,用一些本地的元素,说一些接地气的话,想法是好的。但前提是,你必须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不然,这种“接地气”就很容易变成“踩雷区”。
【来源信息】
一个善意的想法,因为表达方式不对,最后造成了误会,这挺可惜的。
但话说回来,那一晚,对现场的四万人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是邓紫棋的歌声,是那几万人一起大合唱的感动,是挥舞的荧光棒和嘶吼的青春。那一晚的记忆,底色是热烈的,是开心的。
至于那个小小的插曲,那句引起争议的话,更像是宏大交响乐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它出现了,让人皱了下眉头,但很快就被更激昂的旋律盖了过去。它不会,也不应该,定义整场演出。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真诚是最重要的。邓紫棋的真诚,大家能看到。以后,如果能在真诚的基础上,多一份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谨慎,那就更好了。
沟通的本质,不光是你想表达什么,更是别人感受到了什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