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善恶到头终有报,从“央视一姐”到“消失”,董卿如今怪不了别人

SilasBathu · 4 小时前
董卿最后一次站在春晚零点倒计时前,是2017年。
1.png

她穿着绛红礼服,像往年一样把“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说得温柔又笃定,没人想到那竟是告别。
2.png

屏幕切走,镜头扫向欢呼人群,她悄悄把耳返摘下,攥在手心,像把一段旧时光收进口袋。
3.png

后来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赴美、生子、丈夫爆雷、淡出。
4.png

可这些词太轻,压不住一个人十几年的重量。
5.png

她小时候在上海老弄堂里背诗,父亲把《古文观止》当睡前故事,背错一个字就重来。
6.png

那种被文字打磨过的嗓音,后来成了《中国诗词大会》里最熨帖的背景音。
7.png

有人统计过,她念“白日依山尽”时,收视率曲线会往上翘0.3个百分点——观众未必懂平仄,但听得懂真心。
8.png

2014年她离开央视,官方说法是“充电”。
9.png

纽约的冬天比北京更锋利,她在哥大图书馆啃传播学教材,偶尔去百老汇看戏,散场后一个人走回公寓,高跟鞋换成运动鞋,像把“央视一姐”的身份暂时寄存在衣帽间。
10.png

那时国内论坛正热闹,有人贴出她推着婴儿车的照片,孩子蓝眼睛,舆论瞬间炸锅。
11.png

其实后来澄清过,孩子是上海户口,但没人关心后续,大家只想看完美人设碎裂的声响。
密春雷出事那年,董卿42岁。
览海集团的债务像多米诺骨牌,从金融板块一路倒到地产。
有财经记者拍到她独自去银行,素面朝天,风衣皱得像揉过的A4纸。
再后来,她在上海街头被偶遇,排队买葱油饼,手机壳是儿子画的涂鸦。
有人感慨“跌落神坛”,可神坛本来就是观众搭的,她只是走下来,踩在了水泥地上。
央视的舞台没等人。
李思思们穿着更闪亮的礼服,念口播时带着直播时代的急促。
偶尔有老观众在弹幕问“董卿去哪了”,很快被“老婆好美”刷屏。
文化类节目换了新面孔,但《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还会提到“董卿老师当年说过的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话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落在不同人心里,长出各自的形状。
现在她给纪录片做顾问,给青年主持人讲“如何把‘的’字读得不油腻”。
台下孩子举手问:“阿姨你当年紧张吗?
”她笑,眼角有细纹:“紧张啊,但紧张才像活人。
”说完把话筒递回去,像递出一支接力棒。
上海弄堂里的桂花开得晚,十月底才香。
她牵着儿子路过,小朋友踮脚去够枝丫,她没帮忙,只在旁边数“一、二、三……”数到七,孩子摘到了。
这画面没人拍,但比任何通稿都接近真实:一个曾经站在光里的人,终于学会了在阴影里种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